• 當前位置: 首頁 > 師德師風 > 師德榜樣 > 正文
    師德榜樣
    為國擔當 為國育才——桂衛華教授
    時間:2023-05-30 15:25 來源:摘自:中國教育新聞網 作者:人事處 點擊:

    作為院士,他為國擔當,圍繞制約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資源、能源和環境等問題,突破關鍵技術,應用成效顯著;作為教授,他為國育才,尊重學生個性,既嚴謹又靈活,循循善誘,勉勵學生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培養了一大批杰出學生。執教三十余年,獲得“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2019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桂衛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1年畢業于中南礦冶學院工業自動化專業,獲碩士學位。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有色冶金自動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副理事長。三十八載教學科研路,桂衛華用虔誠的態度、忠誠的靈魂,踐行著“厚德博學,勤勉敬業;求實創新,研以致用”的教書育人理念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標準,用實際行動“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桂衛華院士于1950年出生于湖北省一個鐵路工人家庭。1968年,剛剛初中畢業的他響應國家“知青下鄉”號召,到湖北谷城縣插隊落戶,兩年后被招工到湖北丹江鋁廠成為一名電工;1972年進入中南礦冶學院自動化系工業企業電氣化及自動化專業學習。桂衛華很不容易地上了學,但當時生活條件很不好。物質生活的匱乏不但沒有壓倒他,反而磨礪了他的斗志。回憶起少時的成長經歷,說:“當時條件比較艱苦,所以在這樣的家庭里面也鍛煉了自己。在那個年代并沒有感覺到是一種貧窮,精神上也是很充實滿足的。”上中學時,桂衛華讀的是寄宿學校。周末回家必須坐小木頭筏子過河。在那個沒有輪船、沒有橋的年代,一二十個人坐在一個小木筏子上,靠老船工劃過河。有一次坐在小木筏子上,他對一起過河的同學們說:“這個小筏子太慢了,搞半天才能搞過河。”老船工說:“你們年紀小,將來長大了,你們造輪船,你們建大橋,你們就快了,就不用我在這里這么慢了。”這是一次看似很平常的對話,卻深深地觸動了年輕的桂衛華。后來他把這個經歷寫進了作文,還被學校評為優秀作文。從那時起,他就意識到,造輪船修大橋,為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做一些事情,是很了不起的。“單只因‘過河’這兩個字,從船夫的這一段話,就想到了今后自己要有擔當。”他回憶道,“為國家搞技術,做一個有擔當的人。”在后來的歲月里,桂衛華一直把這句話記于心,踐于行。

    在長期的教學科研過程中,桂衛華踏實工作,潛心科研,在復雜工業過程建模與優化控制、工業大系統控制、現代魯棒控制、非線性控制等理論與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成為了本領域國內有重要影響的專家。圍繞制約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資源、能源和環境等問題,他長期致力于復雜有色金屬生產過程控制理論、技術和工程應用研究,突破了銅鋁鉛鋅等有色金屬冶煉及鋁加工過程的自動化關鍵技術問題,應用成效顯著。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5項;200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2年獲“湖南光召科技獎”;曾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過程控制技術貢獻獎”等榮譽稱號。2013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面對紛至而來的獎勵,桂衛華說:“搞科研工作的人,做成一件事,比獲得嘉獎更開心。”近年,他帶領科研團隊,深入研究有色金屬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若干問題,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助力制造業升級。以前的他,事情做不出來是睡不著覺的;如今的他,一如既往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事業中去。多少年的滄桑風雨,無論經歷怎樣的困難,桂衛華始終以實際行動履行當初的信念,并將這種精神不斷地傳遞給學生們。“國家的擔當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戰略。但是這個擔當、這些大的目標,是靠我們每個人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實現的。通過我們每個人的小的擔當,通過我們做好每一件事的擔當,最后匯聚成我們民族的擔當,這樣才能實現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這是他給青年學子的寄語

    在堅持科研的同時,桂衛華院士也不忘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的職責。他耐心解答學生疑惑,資助幫扶貧困學生,憑著嚴謹的治學態度、淵博的學識、扎實的理論功底以及獨樹一幟的研究方法、嚴慈相濟的育人風格而備受學生愛戴。課堂從來不點名,但他也總是提前10分鐘到教室。有時他連上4節課,不用多媒體,而是認認真真寫板書。他上課不照本宣科,而是從自己做的項目出發,告訴學生當前這個項目最需要解決的是什么,由于“接地氣”,引來不少學生蹭課。

    對學生充滿愛,一直慷慨對待學生,尤其是家庭貧困的學生。對于出身寒門的學生,桂衛華院士并不是簡單地直接給予經濟援助,而是十分注重勵志教育,鼓勵他們自強不息、銳意進取。學院93屆畢業生謝永芳家庭十分困難,桂衛華就一直用自己的科研津貼資助和鼓勵他,從碩士研究生一直到他1998年博士畢業。

    做事先做人,是桂衛華一直以來對學生的要求。他常常對學生說:“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不管你做什么事,都要做到這兩點。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用,學以致用,學了要用。”科學研究工作排斥浮華,來不得半點虛假。桂衛華十分強調“求實”。2014年6月,有一個設備要在柳鋼集團試裝,這是中南大學與5所高校聯合開展的一個項目,博士生陳致蓬被派往現場。團隊當時考慮桂衛華年紀大了,這項工作辛苦,沒安排他去。他知道后,堅持要去,匆匆坐上去柳州的高鐵,到站時已是晚上8點,顧不上吃晚飯,直奔現場。當他看到陳致蓬滿臉煙灰從40多米的高爐下來時,心疼得直喊他休息。

    在以“求實——在科研活動中堅持踐行學術規范和科研誠信”為題的報告中,桂衛華院士對學生說,科學技術發展追求的目標是求實求真;科學研究必須遵守學術規范和科研誠信。他以四次工業革命中的技術突破為例,深入淺出地給學生們闡述所有技術發展都是以問題為導向,以求實為本質,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結合當今社會科技發展現狀,他列舉國內外學術造假案例,強調應該先做實事再發論文,而不能為發表論文而發表論文、為個人利益而學術造假,使論文發表失去本來的意義。他告誡研究生們,寫論文要有自己的思想體現,引用論文要實事求是,不能照搬照抄,不能直接翻譯國外他人的論文在國內發表。桂衛華院士每年都會寄語新入學的研究生:“寫論文不能只會寫,要能動手實踐,樹立良好風氣,做到‘學做事,會做事,做成事’。”研究生是科研活動的主力軍,桂衛華領頭的控制工程研究所有近200名碩士生和博士生,讓這支隊伍走向卓越是桂衛華心中的首要任務。作為導師,他“導”學生們科學研究,“導”學生們處世為人,最終讓學生在科研和生活中有所收獲。

    為國育才,桃李滿園。桂衛華院士教書育人、誨人不倦,已培養上百位碩士、博士、博士后,為我國自動化領域輸送了一批高層次人才。他不僅培養了一批具有較深學術造詣的專家學者,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榮軍、國家杰青獲得者謝永芳等;而且培養了一大批行業領軍人才和骨干力量,如中國一汽總經理、中車電力機車研究所總工程師等;還培養了“全國見義勇為英雄”“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趙長平這樣的杰出青年學生。

    黄色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