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數學 點亮學生夢想
——記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東北師范大學教授高夯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高夯:“希望自己還能被需要”
“請思考,二分之一和百分之五十是一樣的嗎?”記者眼前這位身著白色襯衫、深色褲子,年逾花甲,面帶微笑,正在上人文數學課的是東北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高夯教授。近來,他與鐘南山、張伯禮等人榮獲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
以數學為樂的教育者
“教數學是我的樂趣,三尺講臺是我今生的摯愛。”高夯說。高校的數學課對大多數文科生而言抽象、晦澀、難懂,但在高夯的課堂上,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座無虛席。“高老師風趣幽默的授課風格讓我重新認識了數學,原來學數學也可以是一件很快樂的事。”馬克思主義學部學生鄭子怡說。
在全國高校,面向文科學生開設的數學課程多數被命名為 “文科數學”,而在東北師范大學這門課程叫“人文數學”,是由高夯開設主講的。他不是簡單地修改課程名稱,也不是對專業數學的簡單壓縮,而是在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培養方式上進行全新的改革和探索。
“我主要培養學生兩個素養——不亂說和不說亂,有根據的說話是‘不亂說’,有邏輯的說話是‘不說亂’。”高夯說。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在這句詩里,西湖六月的風光與春夏秋冬四季不同,那它是什么季節?”“籃球場是平面的還是曲面的?”這些都是高夯在數學課上提出的問題。在很多學生看來,高夯不只是數學家,還是哲學家。

點亮學生夢想的筑夢人
從教39年的高夯一直把因材施教當成培養學生的出發點。“學校不是工廠,課堂不是流水線,我們培養的學生應該各有特點和個性。”高夯說。
2017年東北師范大學成立“陸家羲數理基地班”。年逾花甲、剛剛卸任學校領導職務的高夯主動請纓擔任該班的班主任。班里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個性迥異,但誰適合學代數、誰適合學幾何、誰適合學物理、誰適合學統計……高夯為他們制定了個性化的教學方案。
高夯熱心幫助每一位求知若渴的學生。在外資企業工作的林萍曾是一名函授生,高夯發現她有數學天賦,就鼓勵她考研讀博,如今她已成為東北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的一名教授。林萍告訴記者,沒有高老師的點撥和幫助,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她,高老師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不論是不是自己的學生,只要前來求教,高夯都會真誠相待。2010年,高夯收到了一封來自吉林省孤兒學校的信,一名學生慕名向他請教。高夯幾經周折找到這名孤兒學生,并了解到他性格內向、孤僻、嚴重偏科,卻唯獨愛數學。在后來的日子里,高夯無論工作多忙,都會抽出時間對他定期輔導,解決他生活和思想上的困惑,幫助他如愿考上大學,找到心儀的工作。
教育扶貧的探路者
“三尺講臺系國運,一生秉燭鑄民魂”。高夯還將目光投向貧困地區的教育。“師范大學培養的是中小學的教師,只有把他們培養好,他們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我們國家才會變得更好。”高夯說。
2007年,時任學校教務處處長的高夯開始著手教師教育創新東北實驗區的建設。他主動聯系地方政府與學校,貧困縣一個一個去,學校一所一所看。他帶領團隊探索實施的“師范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校”合作教師教育實踐新模式,又稱UGS教師教育新模式,走出了一條教育扶貧的新路,如今已在全國推廣。
UGS模式不僅使學生有了固定的實習基地,解決了師范生實習難的問題,也為貧困地區的教師提供了專業技能培訓,實現人才培養與教育扶貧的共贏。
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東北師范大學最早建立的實驗區之一。“剛到這里的時候,學校的教學環境艱苦、設備簡陋,老師們的教學水平與市內學校還有明顯差距,每年都有學生選擇轉校,生源流失現象嚴重。”高夯回憶道。無論酷暑寒冬、風霜雨雪,高夯都會帶領學校講師團不間斷地深入實驗區中小學課堂,為當地的老師們講課、評課、送課,進行課堂質量分析。
目前,東北師范大學創新實驗區已遍布全國14個省、46個縣市的219所學校,培訓過近萬名基層教師。
三十余載寒來暑往,高夯始終扎根在東北這片黑土地上,從滿頭青絲到兩鬢斑白,他所教授的數萬名學生遍布全國各地。如今64歲的高夯說,希望能工作到70歲,“我的愿望很簡單,希望自己還能被需要。”
原標題:“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高夯:“希望自己還能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