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專欄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時間:2023-04-12 09:12 來源: 作者: 點擊: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立場


    1.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

    20縱觀黨百年來的歷史,我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人民謀利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于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使法律及其實施充分體現人民意志。

    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設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提出了關于未來國家制度的主張,并領導人民為之進行斗爭。土地革命時期,我們黨在江西中央蘇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工農民主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開始了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的探索和實踐。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建立以延安為中心、以陜甘寧邊區為代表的抗日民主政權,成立邊區政府,按照“三三制”原則,以參議會為最高權力機關,建立各級立法、行政、司法機關。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為建設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進行了不懈努力,逐步確立并鞏固了我們國家的國體、政體、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健全。

    我們國家的名稱,我們各級國家機關的名稱,都冠以“人民”的稱號,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基本定位。我國國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夠有效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力。

    21)法治的根基在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必須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支持和保證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行使國家權力。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依法治國各項工作都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不斷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凝聚起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

    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2.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

    22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樹立辯證思維和全局觀念,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現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延展。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多方面原因,目前立法、執法、司法、普法方面還有不少薄弱環節,有一些人民群眾不滿意甚至意見很大的地方,這要成為厲行法治的聚焦點和發力點。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種種問題,克服部門保護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維護市場秩序、保護知識產權、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民民主、維護社會主義法治權威和尊嚴、克服執法不嚴和司法不公,解決人民最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住房等方面的突出問題,解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完善互聯網管理、加強安全生產、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改革信訪工作制度、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的難題,克服公器私用、以權謀私、貪贓枉法等現象,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反對特權現象,懲治消極腐敗現象等,都需要密織法律之網、強化法治之力。

    23)政法機關在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法機關是老百姓平常打交道比較多的部門,是群眾看黨風政風的一面鏡子。要廣泛聽取人民群眾意見,深入了解一線司法實際情況、了解人民群眾到底在期待什么,把解決了多少問題、人民群眾對問題解決的滿意度作為評判改革成效的標準。要順應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權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過硬隊伍建設,堅持從嚴治警,堅決反對執法不公、司法腐敗,進一步提高執法司法能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提高政法工作親和力和公信力,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順利推進。

    3.牢牢把握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

    24“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我們黨追求的一個非常崇高的價值。為什么我們能夠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法治不僅要求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善的執法機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義得到維護和實現。全面依法治國,必須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來進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牢牢把握社會公平正義這一法治價值追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25)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如果執法、司法機關對老百姓不理不睬,而對有錢有勢的人卻高看一眼,那就沒有什么社會公平正義可言了。人民群眾每一次求告無門、每一次經歷冤假錯案,損害的都不僅僅是他們的合法權益,更是法律的尊嚴和權威,是他們對社會公平正義的信心。必須將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方面,決不允許對群眾的報警求助置之不理,決不允許讓普通群眾打不起官司,決不允許濫用權力侵犯群眾合法權益,決不允許執法犯法造成冤假錯案。要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確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6)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兩千多年前,管仲就說:“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操持不正,則聽治不公。聽治不公,則治不盡理,事不盡應。治不盡理,則疏遠微賤者無所告訴。事不盡應,則功利不盡舉。功利不盡舉,則國貧。疏遠微賤者無所告訴,則下饒。”意思是法度必須公正,不公正則判案不公平。判案不公平,治理就不合理,事情就不應時。治理不合理,老百姓就無法伸冤;事情不應時,功利實業就不能興辦。功利實業不能興辦,國家就貧窮。老百姓無處伸冤,民間就會騷亂。英國哲學家培根說:“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個錯案的負面影響足以摧毀九十九個公正裁判積累起來的良好形象。執法司法中萬分之一的失誤,對當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傷害。

    推進公正司法,必須堅持司法為民,回應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公開的關注和期待。要改進司法工作作風,通過熱情服務,切實解決好老百姓打官司難問題。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聯系群眾,如果不懂群眾語言、不了解群眾疾苦、不熟知群眾訴求,就難以掌握正確的工作方法,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法律不應該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眾工作。一紙判決,或許能夠給當事人正義,卻不一定能解開當事人的“心結”,“心結”沒有解開,案件也就沒有真正了結。

    讓司法真正發揮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作用,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成效如何,說一千道一萬,要由人民來評判,歸根到底要看司法公信力是不是提高了。如果司法這道防線缺乏公信力,社會公正就會受到普遍質疑,社會和諧穩定就難以保障。所有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個目標來改進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要堅持以公開促公正、樹公信,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對公眾關注的案件,要提高透明度,讓暗箱操作沒有空間,讓司法腐敗無法藏身,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進人民心田。

    4.依法保障人民權益

    27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要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障全體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證公民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努力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是憲法的核心內容,憲法是每個公民享有權利、履行義務的根本保證。要保證憲法和法律實施,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鞏固基層政權,完善基層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28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司法力度,讓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食品更安全、交通更順暢、社會更和諧有序。對食品、藥品等領域的重大安全問題,不能每次一出事就處理幾個人、罰點款了結,要拿出治本措施,對違法者用重典,使從業者不敢、不愿、不想違法,用法治維護好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黑惡勢力是社會毒瘤,嚴重破壞經濟社會秩序,侵蝕黨的執政根基。要推動掃黑除惡常態化,堅決打擊黑惡勢力及其“保護傘”,在打防并舉、標本兼治上下真功夫、細功夫,確保取得實效、長效,讓城鄉更安寧、群眾更安樂。

    對人民內部矛盾,要堅持和風細雨、為民服務,但對違法問題、害群之馬,一定要依法處置、以儆效尤,這才是保護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現在,有些人法治意識淡薄,動輒為一己之利為所欲為,侵犯他人權益,危害公共安全,挑戰法律底線;有的公然阻礙執法、暴力抗法,甚至顛倒黑白、造謠中傷。要嚴格執法、依法懲治,不能怕惹事,不能縮手縮腳,不能讓這種歪風邪氣蔓延開來。

    29)實施好民法典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等,都具有重大意義。民法典調整規范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這是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涉及經濟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業發展息息相關。民法典實施得好,人民群眾權益就會得到法律保障,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就會更加有序,社會就會更加和諧。民法典實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級黨和國家機關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尺度。

    民事案件同人民群眾權益聯系最直接最密切。各級司法機關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審判水平和效率。要加強民事司法工作,提高辦案質量和司法公信力。要及時完善相關民事司法解釋,使之同民法典及有關法律規定和精神保持一致,統一民事法律適用標準。要加強涉及財產權保護、人格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的民事審判工作和監督指導工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要加強民事檢察工作,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暢通司法救濟渠道,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堅決防止以刑事案件名義插手民事糾紛、經濟糾紛。

     

     

    黄色视频在线观看